德國行記
作者: 高2016(1)班 石凌霄
一、文化——體會交流與碰撞
初到德國,第一站便是位于多特蒙德的朔兒兄妹綜合學校了。在多蒙的幾天是寄宿在德國學生的家中的,和他們一起上課,一起出行,不由得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之處感受頗深。
接待我的學生是一名18歲的女生,她同所有德國女學生一樣,畫著精致卻不張揚的妝,凃著精心挑選的指甲油,穿著時尚,不同的是她有著一雙銀灰色的眼睛,頭發(fā)棕色微卷,一同前往的同學說她長得有點像暮光之城的女主角。我們在那些天聊了許多,關于學校、生活等等,不可否認的是里面存在著許多的不同之處。
或許是因為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長達千年,中國人那從靈魂深處散發(fā)出來的內(nèi)斂、穩(wěn)重而又柔和的氣質(zhì)是無論走到哪里也無法磨滅的。我們沒有學生化妝,我們不習慣在課堂上隨意的吃喝,我們上學必須要穿校服,我們一絲不茍的遵守著校規(guī)校紀,我們有我們的文化與追求。
但是,不論你是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又或是高度贊揚西方的教育體系,每個人都必須承認的是,在這種文化環(huán)境與意識形態(tài)之下,我們都在中華民族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的滋潤下成長著,在沉淀千年的民族精神的影響下不斷地成長著。
二、教堂——信仰的遺留地
來到歐洲,隨處可見的教堂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所有游客必去的景點之一。不論是外表樸素但又不失莊嚴的小教堂,還是城市里莊嚴宏偉以哥特風格為主的大教堂,都是值得一游的。
走進教堂,人們無一例外的會被色彩鮮艷華麗精致的玻璃吸引,上面既向我們展示著大自然的生機與神奇,又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個古老而又神秘鮮活的圣經(jīng)故事。教堂內(nèi)裝飾著或華麗或樸素的十字架,墻上的壁龕里盛放著燭臺與一些雕像,正上方的穹頂有著精美的壁畫與浮雕,直上天際。
教堂,在一部分國人的眼中,或許是迷信的產(chǎn)物。但是,沒有信仰的人們,對金錢和權力的執(zhí)著與追求何嘗不是一種迷信。沒有信仰讓人無所畏懼,為了私欲而更加的無所顧忌,缺乏對于自我的約束,如果是這樣,選擇一個信仰或許更好。
無論這里是否有神明,它都象征著對信念的堅守。
無論信與不信或者如何選擇,周日的午后,一群衣著小禮服,戴著帽子的老奶奶走出教堂時,她們的臉上帶著寧靜而溫暖的微笑。
三、新天鵝堡——末代國王的悲哀
新天鵝堡背靠一面清澈透明的湖水,鳥瞰四周緩緩起伏的樹林,幽靜的自然景色與新天鵝堡夢境般的外貌相互輝映,美輪美奐令無數(shù)游客所陶醉。白色的城堡透露出圣潔之感,內(nèi)里的裝飾更象征著巴伐利亞時期最高的藝術水準,正如末代國王路德維希對藝術那般狂熱而又高潔的癡迷與熱愛。
有人說,路德維希如果不當國王,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名才華橫溢同時會有杰出貢獻的建筑師,這一點從他親自設計指揮建造新天鵝堡這一點就可以看出??墒窃旎?,身后背負著的國家與人民沒有給他選擇的權利,他的命運,從來都不是他自己可以主宰的。這讓我憶起了李煜,一名優(yōu)秀的詞人,卻不是一位優(yōu)秀的皇帝。
縱使時間的流駛洗滌掉了舊跡,封建王朝類似的悲劇卻永遠不會在人們心中淡去。生于帝王之家,擁有無上權力的背后卻是連自己的選擇不了的命運,這是何等的悲哀??!
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國王曾經(jīng)說過,他不希望有任何的陌生人進入城堡。倘若國王還在世,不知當他看到這么多的游人時,會作何感想呢?
因為是冬天,所以照片上的新天鵝堡略顯凄涼
2014-02-25